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

游记

2019年夏天带孩子到北京玩,碰到故宫有这个良渚文化玉器展。这个展览的主要目的可能,一个是庆祝良渚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展示良渚考古80年成就(这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物证);另一个是为建国70周年献礼。

良渚,通常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的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1959年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被命名为“良渚文化”,2006年在其核心区域发现良渚古城,2016年在古城西部、西北部发现大型水利系统。

80余年的考古发掘表明,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一个已进入成熟文明的早期国家,这个国家被称为“良渚王国”,良渚遗址中的良渚古城则是王国的都城。

良渚遗址群分布图,良渚古城位于天目山东端的山前丘陵与河网平原的交接地带,并非出于良渚文化分布区和环太湖流域的中心位置。这种权力中心与地理中心的不对应,体现了良渚先民对交通、水利、农业、山地资源和对洪涝灾害的安全性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城址靠近天目山东端,可以利用玉、石、木材等山地资源并防治水患;面临广阔的河网平原,适于稻作农业和水上交通。
良渚遗址群分布图

良渚文化主要碳14测年数据表
良渚文化碳十四测年数据表

国之礼制

礼制,是中国古代建立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规范行为方式的传统文化之一。玉器是良渚文明礼制的典型物质载体,用以识别身份、区分等级,明尊卑、别贵贱。良渚社会形成了一整套用玉制度,为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琮,首创于良渚文化,为高等级贵族所有,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其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施刻神人兽面纹,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后世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认为璧和琮象征着天圆地方,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

玉琮,常州博物馆,方柱形玉琮,内圆外方,内圆外方,转角处隐约可见圆形纹饰。这块玉琮通过武进寺墩征集而来,应该是出于寺墩遗址。
常州博物馆·良渚文化·寺墩遗址出土玉琮

玉琮,余杭市博物院,这是一件很容易被忽略的神人兽面纹玉琮,出自瑶山遗址,于1987年被村民盗掘,后被缴获,特别之处在于玉琮兽面上方的神人只有面部轮廓,未刻画口鼻眼睛,这在目前已发现的良渚文化玉琮中是仅见的,是孤品,所有使之自然而然地成为余杭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神人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

玉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20:12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遗址·神人兽面纹玉琮

玉琮
渚文化·玉琮

玉琮,余杭博物馆,浙江余杭瑶山遗址采集
渚文化·神人兽面纹

左·十二节玉琮,常州博物馆,武进寺墩遗址出土,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上略宽下略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以12节简化的人面纹为饰,十二节每节均以棱为中心,刻饰简化的神人纹,多模糊不清,在出土的良渚文化墓葬里,玉琮多置于死者周身。
右·多节玉琮,余杭吴家埠遗址采集,
常州博物馆·良渚文化·武进寺墩遗址玉琮

璧,一种中央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体现了贵族对财富的占有。玉璧大多通体素面,少数刻有鸟立高台的图符。

玉璧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其象征着上天,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

玉璧,良渚博物院,出自余杭反山遗址,反山是良渚王陵的核心分布区。
良渚博物院·玉璧·反山遗址

玉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样出自余杭反山遗址,青绿色玉质,表面有大量的黄褐色沁斑。玉璧扁平,厚薄不匀,外壁有旋磨痕。玉璧表面光素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玉璧·反山遗址

玉璧,良渚博物院,余杭采集
良渚博物院·玉璧

钺,王权的象征,钺本是砍杀用的兵器,从新石器时代起,逐渐被用作军事统帅权的象征,成为极具震慑力的权杖,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即由钺作砍杀之形演进而来。钺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形式由钺身、冠饰(玉瑁)、端饰(玉镦)三部分组成。

玉钺及组件(冠饰、端饰)(左),良渚博物院,均出自余杭反山遗址,左侧玉钺出自反山M14:177,包括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为最高级形式,原应捆绑在木质柄体上,木质腐烂只剩玉质部分。
右侧玉钺出自反山M14:221,包含钺身和冠饰,形式较左侧次之
良渚博物院·玉钺·反山遗址出土·钺身、冠饰、端饰()

反山M14:177出土玉钺局部,钺身和冠饰,
良渚博物院·玉钺·反山遗址M14:177·钺身、冠饰

玉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汇观山遗址M4:20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钺

石钺,良渚博物院,余杭反山遗址M14:199出土
良渚博物院·石钺

象牙权杖(复制品),上海博物馆,2010年出土于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看纹饰吧,异常精美,没想到除了佘山,上海还有福泉山这么一座海拔7.5米的山,这里有关于件象牙权杖的详细报道,
上海博物馆·良渚文化·福泉市遗址·象牙权杖

关于福泉山象牙权杖的考古发掘视频:CCTV10 探索发现探秘福泉山

国之王者

良渚最高统治者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氏族酋长、部落首领,而是征战四方的英雄、是治国安民的王者,也是通天统地的神灵化身。
国王用玉级别最高,戴各种组合的玉头饰,执大玉钺和权杖,拥有大玉琮。
王后头戴玉饰,系挂由璜、成组圆牌等串成的组佩,手戴玉镯,并有反映女性身份的玉织具。

良渚国王:反山12号墓

1986年,考古人员在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西北处发掘出了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墓葬等级高,随葬玉器花样繁多,这处墓地被认为是反山王陵,又以M12出土的玉器最让让人惊叹,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个大又精致的器物,其中就包括玉琮之王和玉钺之王,推测M12墓主为良渚王。

刻有神徽的琮王和钺王,表明良渚社会实现了神权、王权集于一人的统治形态。中国古代视作正统的军权神授理念,在反山12号墓中得到直接体现。

良渚玉琮之王,浙江省博物馆,余杭反山遗址M12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良渚文化·玉琮之王

玉钺之王,浙江省博物馆,余杭反山遗址M12出土。这是目前唯一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被誉为玉钺之王,同上面的玉琮之王同为良渚王器。
浙江省博物馆·良渚文化·带神徽的玉钺·玉钺之王

玉钺之王,带有神徽的钺身细节
浙江省博物馆·良渚文化·带神徽的玉钺·玉钺之王

钺和琮对于良渚时期的统治者来说,有如后世的“得九鼎者得天下”的思想

神徽的解读

良渚神徽,这也是良渚玉器上常见的图案,上半部分为神人,下半部分为神兽,看上去像神人骑着神兽的正面视角。
良渚文化·神人·神兽·神徽线图

良渚玉器上的完整神徽形象仅见于良渚古城地区,由神人和兽面两部分组成。神人头戴羽冠,上身张臂;兽面双眼圆瞪,尖牙利爪,身体呈蹲伏状
良渚文化·神徽解读

良渚国后:瑶山11号墓

在反山、瑶山已发掘的24座墓葬中,女性贵族墓为8座。瑶山墓地北排中部的11号墓随葬玉器以璜、成组圆牌、镯、各类串饰和纺织器具为主,无论从数量、种类还是品级上都为良渚文化女性墓之最,也超过了多数男性贵族墓。

透雕玉璜,浙江省博物馆,余杭瑶山遗址M11:84
浙江省博物馆·良渚文化·透雕玉璜

配饰

良渚文化配饰
良渚文化配饰说明
主要包括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成组半圆形器、冠状器等头饰和璜组配及各类串饰等,前两者为男性贵族专用。它们均以神人兽面像为主体,佩戴者成为神的扮演者。女性贵族的项饰和胸饰,以璜、成组圆牌的组合为主。臂穿的环镯、串系的管珠、缝缀的牌饰,以及鸟、龟、鱼、蝉等动物造型的穿缀玉器,共同组成了贵族的装饰。

玉璜,余杭博物馆,余杭桑树头采集,半璧形,两侧对钻有小系挂孔。正面略弧突,中间以减地浅浮雕雕琢神人兽面纹
余杭博物馆·玉璜·余杭桑树头采集

神人兽面纹玉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22:2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神人兽面纹玉璜

玉镯,良渚博物院,此龙首纹玉镯于1987年瑶山遗址M1:30发掘出土,外壁用减地浮雕方式雕琢四组顺向环镯外壁的龙首纹。龙首重圈凸眼,眼睛上方阴线刻划一对短角状纹样,短角的后方以示意性的浮雕显现近方形的两耳,阔鼻,鼻梁部位阴线刻划双线菱形图案,内填刻椭圆形纹样,阔鼻下竖刻短线表示嘴巴。出土时高出墓底约20厘米,原先应放置在葬具盖上。
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龙首纹玉镯

玉璜管组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4:34-3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玉璜管组佩

玉璜管组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22:8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玉璜管组佩

玉珠饰,浙江省博物馆,余杭反山遗址M12:141
浙江省博物馆·良渚文化·玉珠饰

玉管串,浙江省博物馆,三组均出土于反山遗址。玉管、玉珠为良渚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组成组玉佩挂饰的基本元素。它们或单独组装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前到脚端的多个位置;或与玉璜复合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头部或胸腹部,应为头饰或胸饰;或与玉坠组成佩挂饰,出土时一般位于胸腹部或手腕部。玉管一般有圆柱形、琮形、钟形等。玉珠的器身大小不一,素面,中有对钻圆孔,少数为隧孔。
浙江省博物馆·良渚文化·玉管串

玉带钩,良渚博物院,1987年余杭瑶山遗址M7:53,略呈长方体,表面略有凹弧,制作精致,底面平直。一端横穿直径圆孔,另一端挖琢成深槽状的弯钩。圆孔及弯沟内均打磨光亮,底面有1道弧线状切割痕迹。
良渚博物院·玉带钩

玉冠状器,又称玉梳背,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侧。不仅出土数量较多,且器形的变化规律也相当清楚。早期顶端平直或有圆弧形凹缺,榫部与背体间没有明确分界。后期冠状器底部出现扁榫并逐渐变薄变小。海盐周家浜三十号墓中玉背象牙梳的出土,证明了它实为镶嵌在梳子上的梳背。

玉冠状器,良渚博物院,1987年余杭瑶山遗址M2:1,此件器物整器平微凹,凸面光素无纹,凹面阴线刻纹,上部刻神兽图纹,上端两角各刻一简化飞鸟纹图案,兽面下有一椭圆形镂孔,底边装饰一道卷云纹带。
良渚博物院·神人兽面纹玉冠状器

兽面纹玉冠状器,良渚博物院,余杭反山遗址M17:8
良渚博物院·兽面纹玉冠状器

兽面纹玉冠状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22:1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兽面纹玉冠状器

成组玉半圆形器,良渚博物院,余杭反山遗址M14:137-140,器呈半圆形,可能为额饰,一组4件,正面弧凸,背面弧凹且有缝缀隧孔,出土时呈圆周状分布于墓主头部,半圆朝下,推测是等距缝缀在有机质冠帽上。拥有者等级、身份较高。
成组玉半圆形器

下图左侧为“成组玉半圆形器”实物还原图
良渚文化配饰说明

玉鸟,良渚博物院,1986年反山遗址M14:259,鸟形平展,尖喙短尾,两翼外张,作振翅奋飞状。鸟眼重圈,双眼之间因为两侧眼部的切磨而显得起脊。背部各向两翼作斜向切磨,另外鸟头与背部之间尚还有几道横向的切割线。背面钻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良渚文化的玉坠件器形很多,有半圆形、月牙形、牌饰、三角形、半球形、鸟形、龟形等,体量小、制作精致,它们一般与玉管、玉珠等组成组佩件,为项饰、手腕饰品或脚饰等
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玉鸟

玉圆牌,良渚博物院,余杭瑶山遗址M2:17
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瑶山遗址·龙首纹玉圆牌

玉三叉形器,素面。玉三叉形器仅出土于男性贵族大墓的头部位置,一般每墓仅一件。中叉均为对钻孔,可能是用来贯穿于杆状物上,中叉上方往往另有一配伍玉管,延长了中叉长度。
良渚文化·三叉形器

棺饰

包括三件一组的柱形器和带盖柱形器,都是贵族墓葬葬具上的棺饰。柱形器多等距置放于葬具中轴线上,带盖柱形器都位于墓主头部上方。
良渚文化·棺饰

玉柱形器一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反山遗址M20:1-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反山遗址·棺饰

都城

良渚遗址莫角山宫殿建筑模型,复原的是莫角山宫殿2号建筑,台基面积约300平米
良渚遗址莫角山宫殿建筑模型

稻作

稻作农业,国之根本。良渚的农业生产具备大型的水田规模、完备的灌溉系统、成套的生产工具、可观的稻米产量和集中的粮食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渚稻作农业是东亚地区稻作文明的杰出代表。
石犁,良渚博物院,余杭瓶窑采集
良渚博物院·石犁

石破土器,良渚博物院,余杭采集
良渚博物院·石破土器

玉耘田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后杨村遗址M3:70,耘田器为农业用具,玉质的耘田器为王族、贵族所用,应作是礼器之用,而非实用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玉耘田器

碳化稻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池中寺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碳化稻谷

玉器作坊

德清中初鸣遗址位于良渚古城东北18公里处,是由数个加工作坊组成的玉器加工场,产品多以玉坠、玉锥形器为主,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规模最大的玉器加工作坊遗址。

燧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中初鸣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燧石

玉钻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中初鸣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玉钻芯

玉钻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钟家港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玉钻芯

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共发现340余种、700余个刻画符号,其中有多个刻画符号组合排列在一起,具备文字的功能特征,可视作原始文字。但目前尚不能释读。良渚时期还发现多件刻字石钺,可称作是中国最早的刻字石器。

刻符号陶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卞家山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余杭卞家山遗址·刻符号陶片

刻字石钺残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这块石钺残片上刻的不是单个符号,而是由多个刻画符号组合排列在一起,具备文字的功能特征,可视为原始文字,是中国最早的刻字石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平湖庄桥坟遗址·刻字石钺残片

关于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有牛人摹画了此次展出的刻画符号,作者:爱吃葱油面所有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摹画

玉牙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芮城清凉寺遗址M100:7,芮城清凉寺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玉牙璧

有领玉璧,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出土。质地温润,沁色迷人,金沙遗址出土玉器的颜色多种多样,异常华美。
金沙遗址博物馆·有领玉璧

御题诗玉璧,故宫博物院,玉璧为良渚时期之物,乾隆帝在此基础上搞了二次创作
故宫博物院·良渚文化·乾隆御题诗玉璧

玉璜,故宫博物院,良渚文化器物,乾隆帝作了二次创作,上面有他的七言诗《咏汉玉辋头》

良渚先民创造了统一的神灵形象,设计出以琮、璧、钺等为代表的等级森严的玉礼器系统。良渚最高统治者既掌王权、又控神权,体现了政教合一的特征,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被称为“神王之国”。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1936年,至今80余年的历程,经历了从单体遗址考古到遗址群考古,再到古城都邑考古的转变,四代人的艰辛求证、日积月累,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早期国家行带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2019年7月6日,包括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瑶山祭坛墓地等遗址在内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何为考古

考古学是一门现代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古老的实物。人类诞生、文明起源、城市出现、国家形成等问题,都是考古学关心的课题。

80多年来,良渚考古为中华文明寻根、为人类历史探源,走出了一条考古证实历史的真实之路。

考古学是什么?

考古学上通过科学方法发掘、寻找出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一门科学,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是什么

扩展阅读:
反山大玉琮及良渚琮的相关问题

本文参考来源:
良渚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发表评论

评论(15)

  1. S̆̈ via Chrome 111

    几年过去了,余杭还是没去成。重新来充个电吧。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最近看了BBC拍的《文明》,同时期埃及、西亚与中东已经造出高楼大厦了。中国文明确实太新了,落后挨打是必然的,能传承到现在而不像玛雅、阿兹特克人被灭族已经很不错了。

    1. 秩秩斯干

      @S̆̈ 几年前我都到良渚镇上了,还是没能去看看。

  2. 王宜楷工作室 via Firefox 106

    良渚还没去过,好久研究一下。

  3. Javen via iPhone

    我也很关注良渚考古进展(包括三星堆)。我记得良渚博物馆大厅有习近平的一句话:良渚遗址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实证。从早期国家形态、城墙遗址,特别是牛逼的浩大水利工程来看,个人觉得良渚“文化”确实进入了“文明”程度。可惜的是,没有发现文字啊没有文字!!(以上是半年前所写)
    2022.7更新:
    三星堆我去了,良渚还没去过。

  4. Yan

    这篇为什么又跳出来了。

    现在加载图片很快,赞。

    1. 秩秩斯干

      @Yan 一言难尽,历时半年,备案转进来了,速度快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