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元宵节

今天是农历元宵节,很遗憾,没能陪伴在家人身边。

正月十五蒸面灯:

小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听说过汤圆,每逢元宵节,在当晚,母亲都会按照农村的习俗蒸一锅面灯,面灯个头不大,两只饺子围抱在一起差不多就是面灯的个头,形状类似家里的黑陶盆,底厚壁薄,一共12只,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遇到闰月,则是13只),每只都捏有耳朵(褶皱),耳朵数量分别是一个到十二个,一只耳朵对应的是正月,两只耳朵对应的是二月……十二只耳朵对应的是腊月。

蒸面灯:

在竹篦上摆匀面灯,锅里添好水,放上竹篦,盖上笼头,点上柴火,就开蒸了。说到锅,不得不提一个好玩的东西——风箱,这是一个古老的伟大发明,那时候奶奶辈的家里普遍都有风箱,我太喜欢干拉风箱这活了,每次到奶奶家赶上烧饭,都会拉几下过过瘾。

面灯预测旱涝:

面灯蒸熟了,揭开笼头,出锅的第一件事是要看看蒸馏水在面灯里的存留情况,人们认为蒸馏水多的面灯,对应月份的雨水就多;蒸馏水少的面灯,对应月份的雨水就少。靠天吃饭的农民,通过蒸面灯来预测这一年的旱涝情况,大家见面会交流各家的预测情况。

点面灯:

天渐渐黑了,大人们开始点面灯:去掉面灯里存留的蒸馏水,拿一根火柴棍卷上棉花做成灯芯,插在面灯中心,顺着灯芯倒入适量的菜籽油或豆油,量多了,容易泼洒,也用不着让它亮那么久,本着节约的原则嘛;量少了点的时间太短。父母端着点亮的面灯,首先会照照自己孩子的眼睛、鼻子、耳朵(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点亮的面灯分别被放在大门口、窗台、井台、锅台上,虽不知这样做具体有什么说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是希望日子好过一点。

还记得有些人家门联年年都贴着金光闪闪大号的“黄金万两”,虽然,可能没有得到一两黄金,这在他们心中说是生活理想也好,是期盼、是愿景也好、是传统也好,总之,大家是希望实现的,因此,这些做法年年被重复着,放面灯就是其中之一。

挑花灯:

12只面灯并不会全部点亮,家境好的点的多,家境不好的点的就少,晚饭后,孩子们就可以拿着点亮的面灯出去玩了,这是华北平原独有的。

在我的童年里,农村生活稍微比以前好转一点了,孩子们根本不关心家里点了几只面灯,都盼着天黑挑花灯:折叠的纸花灯,系在一根细小木棍上,灯底中心固定着一根小蜡烛,大人给点亮蜡烛,孩子们就挑着花灯前呼后唤高兴地聚到一起…从村尾跑到村头,从村头跑到村尾…

隔壁的老太手艺好,会用高粱杆、包装香烟的透明塑料纸,沾上面打的浆糊糊出精致的手工花灯,外面贴着从门联撕下的花纸(农村人讲究物尽其用),非常精致,这是花钱买不到的,当然,里面也点着蜡烛。

除了花灯,父母、老爷还会在正月十五那天的(庙)会上给自家孩子买花炮,总之,这一天是农村孩子们一年中玩的最开心的一天。

记得,中学初三那年的正月十五,那晚从学校回家,父亲还特意跑到村头小卖部为我买了花炮。

吃面灯:

除非被风吹灭,待燃油耗尽面灯就自行熄灭了,这些面灯都是自己田里种出来的小麦粉做的,粮食是汗水换来的,农村人从来不会随便浪费粮食,物尽其用,这12只面灯都会被吃掉,没错,吃掉(一,没有转基因;二,无公害、无污染,为什么不吃)。

消失的传统: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已经没人蒸面灯了,烧火的风箱也见不到了,以前的老爷们多半都去了另一个世界,父亲们快成老头子了,隔壁的老太已经老的再也糊不了花灯了,集市的地摊上,再也买不到折叠的纸花灯了。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发表评论